天干地支與易經十二辟卦的對應關係

天干地支與易經十二辟卦的對應關係

  《周易》是我國最古老的典籍,曾被歷代文人公推為“群經之首”,歷史上曾有“五經”、“七經”、“九經”、“十三經”等說法,“經”之中,總是先述及《易經》的多。另一個方面,隨著對《易經》研究的人越來越多,八卦說在民間也日益擴散,更有一些研究者將八卦奉為“推天道以明人事”的宗要之書,就以八卦比附、對應許多方面的事物。八卦可比附自然界現象以及季節、時間、方位等情況列表簡述,其實遠不止這些。有以八卦比附人倫的,分別為父、母、夫、姑、兄、女、男(兌卦缺),有以八卦比附社會地位的,如乾為君、坎為眾、離為公侯等;有比附於行為德性的,如剛健、柔順、險、明察、遠、遜、止、悅;有比附於禽獸的,如馬、牛、系、雄、龍、雞、狗、羊。還有的就器具、顏色、植物、生物狀態等方面,將其細目與八卦作較詳的比附的。比附往往形成較固定的對應關係,至於將天干地支比附於八卦的含義,則是另一種情況。

  在古代,干支除用以紀日或紀月紀年之外(天干地支紀日、天干地支記年),可說不含實際的意義。大約到了東漢時期,隨著對《周易》的深人研究,誐語、玄談之風的興起,干支(天干地支)也不再是一種符號,而逐漸被賦予了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意義,並進一步與八卦的含義相結合,指代某些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。

  八卦可以兩兩相重疊,再組合成六十四卦。其中有十二卦能夠合成完整系列,以反映出陰陽學說的陰陽相互轉化得過程。《周易》研究者稱這十二卦為辟卦。前面已說過,《周易》卦形中的橫直線代表陽,橫斷線代表陰。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形都是由6條線組成,辟卦也如是。若6條全是直線就意味著陽性盈滿,再接下去就是陽消陰長。若6條全是橫斷線就意味著陰性盈滿,再接下去就是陰消陽長的過程。十二辟卦中的乾卦是6條橫直線,接下去的卦形依次是5陽1陰、4陽2陰、3陽3陰、2陽4陰、1陽5陰,6陰,再接下去就是陰消陽長的過程,直至又回到乾卦的6陽。

  在六十四卦中,十二辟卦並不是緊緊相連排列成序而是間隔性地混合在一起。《周易》研究者將它們摘錄在一起編排成序,是為了用來說明陰陽相互消長的過程。十二辟卦正好能和十二地支兩兩相對應,研究者就將十二地支用以代替十二辟卦的名稱,從而更通俗易懂,為更多的人所接受。久而久之,兩者之間形成了固定的對應關係。

  也許有人會問,為什麼對應子的是復卦,而不是乾卦或坤卦。這是因為復卦表示的是陰始消陽初長,是陽的始盛期,所以用來對應子。

  十二辟卦和陰陽學說有密切關係,又和十二地支相對應,其應用範圍也就廣泛了。首先它可以表示一年中12個朔望月的月候,和傳統的十二辰紀月法相關聯,因此它又名“候卦“或“月卦“;其次它還可以和傳統的十二辰紀時法相關聯;再者它也可以指代不同的方位,如子所對應的復卦指代北方,午所對應的垢卦指代南方等等。

  當然,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的辟卦還可以用來闡釋很多事物的陰陽學說內容,這裡不再多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