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陽五行之間的關係及陰陽學說的具體內容

陰陽五行之間的關係及陰陽學說的具體內容

  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二者之間相輔相成,並不是單獨存在。我們以往的易學著作把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相分離,這是不正確的。易學發展史是一部人類認識自然事物的思想進化史。陰陽與五行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,二者的性質表達是統一的,不是單獨存在的。

  陰陽學說在易學建立的時候就同時產生了。《河圖》的出現就已經把陰陽二氣的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。《河圖》:

  在河圖中,空心的圓圈表示陽,實心的圓圈表示陰。河圖真實地反映了陰陽二氣 運動過程與狀態,它揭示了天體運動的氣變形式。《易傳》曰“一陰一陽之謂道”。“道”是一個稱呼,而陰陽才是道的本質。老子曰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”。河圖則將“道”生的過程與萬物的形態表現得至善完備。老子講的一、二、三,並不是數的概念,而是“道”化的形態。道生一,這裡的“一”,指的是一陰一陽之一。而此處的“生”,不是生長之生,而是“化”的意思。《內經》曰:“物化為生,物極為變”。一陰一陽是從太極混濁狀態認識出的第一 印象。而隨著人類對陰陽的認識進一步加深,對自然認識的思想進化,清晰地識悟到 陰陽各自有三種狀態:三陰三陽。三陰為少陰、厥陰、老陰;三陽為少陽、陽明、老陽。三陰三陽把事物的變化狀態全部表現出來,三陰三陽是陰陽最大的變化,這樣萬事萬物就逃不出三陰三陽的範疇。故老子曰:“三生萬物”,三者三陰三陽也。八卦的符號就是以三陰三陽的狀態表現出來的。八卦進一步變化,就是六十四卦。六十四卦 則是陰陽最大的組合變化,萬物變化都在其中,故《易傳》曰:“範圍天地之化而嗎 過,曲成萬物而不遺”!

  《易傳》的出現已經將原本以巫術文化為背景的象數,變為以陰陽哲學為基礎的易道,這樣從原本的神學轉為天人同一的陰陽哲學。《易傳》的作者綜合先秦文化之大成,形成自己不同於諸家的陰陽學說,“一陰一陽謂之道”,“陰陽不測之謂神”。《易傳》的主體思想沒有離開陰陽二字。陰陽則是易道的主題。而易學借用產生的《河圖》更是陰陽學說成立的源本。

  我們看《河圖》,上下左右中都是由空心點與實心點組成,這將“萬物負陰而抱 陽,或負陽而抱陰”的狀態表現得清楚無比。下方的一個空心點中表示冬至的一陽生,可冬至的陽生,生於陰中,故外圍為陰。左方的三個空心圓點表示陽進到春季,外圍 的實心點則表示陰氣。陽生陰,故下方、左方都是負陰抱陽。到《河圖》上方,陽極陰生,此時兩個實心圓點表示陰生,外圍則表示陽存。到右方四個實心圓點則表示陰氣更進,外圍則表示陽存。上方與右方,陽是陽極轉化,為負陽抱陰,故陰在內而陽上下左右時動氣變,由陰陽而生成四相,四相者春夏秋冬也。四季的形成與三陰三陽相匹配,少陽對應春季,老陽對應夏季,少陰對應秋季,老陰對應冬季,陽明對應孟春,厥陰對應孟秋。一上一下,一左一右,陰陽二氣相輔相成,對立統一。陰陽二氣的進一步劃分則為四相之氣,四相之氣老少是運動的量化,少陽者,少並非老少之“少”,而是多少之“少”,少陽者多陰也,少陰者則多陽,老者則極靜極動之時,由此 形成對應四季的體表之氣“濕暖燥寒”。濕為春季少陽之氣,濕由冬寒之氣而化生,故 其性多陰少陽。暖為夏季陽之氣,由少陽進氣而化生,以陽進而轉陽,故以陽重而現^ 燥為秋季少陰之氣,燥氣是由夏季陽極而生,其性多陽少陰。寒為冬季純陰之氣,是 由秋少陰之氣進化而生,以陰進而轉陰,故以陰重而現。實際四季四氣的形成就已經 為後來的干支出現打下深層的基礎,並與五行之間相互並存。五行的出現是將四氣更 進一步劃分,將原本四種氣場狀態劃分為十二種,更深一步的是六十種氣場,可以說 陰陽是五行的父母,五行是陰陽二氣的細化分解,但二者之間關係緊密,不可分割。